如今,以触摸屏、LBS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为代表的互动营销形式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不久前的上海,地铁里蜂拥而至的人们举起手机,站在一大波黑白交替的二维码前,大家不经意间与华为近距离接触。这种对“瓷砖”的巧妙运用,正在以更加内敛或者说“温和”的方式改变大众的消费体验和判断;华为也开始摆脱单纯传递信息的营销思路。将“有限”的户外空间变成“无线”的可能性。 “华为针对高密度的地铁受众群体,以新颖的曝光形式和强烈的色彩对比,通过二维码的组合实现品牌曝光,并在互动空间中实现多层次的无缝连接。这一成功的尝试还提供了诸如新媒体整合营销为更深层次的重组增添了分量。” —— 在地铁广告史上,这种“由繁到简、回归简约”的形式,不仅获得了直接的感官,还主动向用户引入了品牌信息传播的空间,实现了从创意互动到使用的完美转变需求,对口碑传播和事件热点的影响可谓强烈而鲜明。消费者与产品的“精神邂逅”从之前的技术营销转向情感营销,再到围绕地铁打造的新互联网空间。华为发展至今已不再局限于技术,而是围绕自身的高品质战略,深入挖掘用户根本需求。上海地铁的这一创新布局,与其说是一次成功的互动营销,不如说是其品牌互动理念在4G时代背景下的延伸。
华为地铁广告在整个活动中,华为展示了超强的互动性、沟通乐趣、新媒体技术和强烈的存在感。在形象展示上拓展了产品展示空间,在创意上准确把握了目标群体的独特性。在传播效果上,吸引受众主动关注,从而使产品与消费者面对面,真正回归营销创意的本源。没有一个营销终端是独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何捕捉每个营销平台的特点,从而最大程度地展现营销的互动性和互动性。在碎片化商机的背景下,创意无法量产,输出媒介的组合千变万化。对此,华为不仅颠覆了现有的营销规则,也打破了消费者与广告之间的僵局。使用触发器来激发灵感。如果说地铁瓷砖只是一种营销形式,那么这种“大作为”无论从视觉展示的冲击力还是广告的触达范围来说都是理想的;更重要的是,其随之而来的深远影响尤其值得关注。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华为来说,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磁贴,消费者每次使用手机都能接触到品牌信息,而基于消费者需求主动订阅的内容也让信息得以传播。更有针对性,抓住了消费者的核心兴趣点,避免了对消费者的骚扰——通过触摸激发灵感,华为的营销是从客户到客户。这是从优秀走向卓越的里程碑。解读下一站超级巨星“数字营销的时代已经结束。”当宝洁公司全球营销和品牌建设主管发表上述言论时,给看似热闹的电子营销前景泼了一盆冷水。诚然,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所谓的数字工具只是与消费者沟通的一种手段。技术和消费者的变化,使得更多的企业,尤其是科技和通讯厂商,采取了“道与术”的营销路径。尚未决定。
抛开“内容”和“传播”的区别,追求“形式”是所有企业和产品共同在做的事情。过去,从宝马到可口可乐,从宝洁到耐克,都是非常强大的“形式”,全世界的消费者对“形式”都有一种近乎盲目的信仰。直到今天,大家还在谈论乔刚的发布会。